招商谈判的目的在于使参与谈判的商家能符合招商企业的目标和利益需要,杭州销售外包公司有产业转移意向的最好,暂时没有转移意向的先没关系
浙江招商外包服务公司打动了客商的心。对每一家企业,我们都坚持上门一对一推介

招商运营过程中的磨难

许多人认为商业地产项目开始招商时很困难,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招商最难的,不是最开始的时候,而是需要品牌升级的时候。招商最难的,不是找到一个商家,而是找到真正具有商业思维的人才。招商最难的,不是找到一个人才,而是打造一个真正有战斗力的团队。

 

  招商在路上,你都遇到过哪些劫难?我们自己来细数一下:

 

  招商第一劫:被专业公司骗钱

 

  招商之难,难于上青天。一些中小企业,既没有万达和中粮等这些大品牌之号召力,也没有足够的招商人才,只能借助外面的专业公司来完成招商工作。

 

  招商前期都要以市场调研的名义收取顾问费,派几个从业不足五年,还不一定干过招商实操的项目经理,就把投资上亿甚至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给策划了。

 

  “我们的商业地产项目在唐山,由于之前没有做过商业地产,对招商运营都不熟,就找了外面的专业公司。但后来发现,这家公司是骗子公司。说的时候头头是道,真正实施时却没有成效。”一位业内人士吐槽。

 

  招商第二劫:被品牌商家刁难

 

  为了吸引品牌商,商业地产招商时纷纷抛出诱人的租赁条件,以吸引品牌方的进驻。

 

  “几乎每天都有开发商的招商人员在找我。”唐先生专门负责某国际知名连锁快餐企业的店址选择,最近一年多,随着中国商业地产项目的增多,他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甚至有时一天要看两个项目。

 

  “每隔几天就会收到开发商的新项目招商书。”唐先生表示,商业地产项目对商家资源的争夺有些时候显得很盲目。“除了地域的选择以外,

 

  并不是每一个商业项目都适合引进大型知名连锁商家,特别是餐饮企业,因为这类商家多要求定制,兼容性并不强。”

 

  为了完成考核任命,商业地产的一些招商人员采用了不少行业潜规则,给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比如招商人员,为在不牺牲租金的前提下完成招商指标,就采用承诺对方装修、保底销售等条件来招揽品牌租户。”

 

  以往只有一线大牌才能享受商场较长免租、贴补装修、保底销售额等的高昂进场条件。但现在,一些小的品牌都要妥协。

 

  招商第三劫:被主力商家牵绊

 

  曾几何时,在商业地产招商中,购物中心与主力店的“联姻”一度是商业组合的经典搭配。许多开发商认为只要把招商人才挖到,按照订单模式操作就万事大吉。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百盛、华堂、沃尔玛、家乐福这类主力商家一度成为众多开发商争抢的对象。然而,好景不长。

 

  当许多开发商还沉迷于这种经典搭配时,业界这两年却不断传出“主力店遭清退”、“购物中心去主力店化”等声音。比如,曾作为广州正佳广场三大主力店之一的丽丽时尚百货,被正佳解约收回;金隅万科广场在与王府井百货达成合作意向后却在开业前悄然分手等等。

 

  在购物中心与主力店分分合合的现象背后,双方角色定义和自我认知之间的偏差才是造成彼此不和谐的主因。

 

  作为主力店,其自我造血能力强,在客流贡献、品牌贡献、品类组合贡献、开业贡献等方面有着独属优势,对购物中心的经营依赖性相对较小,在谈判与经营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

 

  然而主力店管理自成体系,与业主的协同性、互动性较差,难以规避租金单价低、租期长、面积大、运营可控性差、经营调整难等先天劣势。

 

  而当购物中心随着运营管理渐入轨道,自然地会降低对主力店的依赖,同时品牌新鲜度需求的提升、购物场景的体验化趋势,业主对主力店的要求也将随之变化。

 

  招商第四劫:被品牌调整折磨

 

  “招商最难的时候,不是最开始的时候,而是需要品牌升级的时候。”朝阳大悦城招商部负责人说,“招商是一件平衡术,而且每天在调整。”

 

  在品牌升级阶段,市场对甲方的认同和甲方自我的认同已经上去,对于希望引进的商业品牌,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商务条件和合理的谈判筹码。

 

  这个过程,是两个团队反反复复碰撞的过程,从最原始的租金、获利、租期,到后来的空调改造、消防通道、外摆区的制定和收费原则等等一系列很细节的东西,都需要反复的磨合和沟通。

 

  招商第五劫:被人才短缺困扰

 

  在地方政府的招商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商业地产供应量爆发,每年全国有近百个商业项目出炉,人才供求严重失衡,招商人才往往是最抢手的。

 

  一般来讲,品牌商选址的人都很熟悉区域租金和租赁的商业条款,租赁合同中对租金、物业费、空调费、停车费、消防手续、广告位、免租期、付款方式等都会有明确约定,而大一些的商铺不是选址员能确定的,一般要报给地区经理、地区总经理、甚至商业总部总经理,他要亲自察看区位、房型以及合同条件,然后才会确定。甚至这些高级职位的人,可能会亲自参与谈判。

 

  而开发商的招商专员相对商家选址人员来说,不如人家专业。正由于如此,开发商和品牌商家谈判过程很长,难度也很高,只要一个条件谈不拢,或者电力供应、结构形式、或物业服务内容有争议,就谈不成。

 

  要具备专业的招商知识和经验一靠实践积累,二需要梯队培养,人才培养流程长,至少需要得5年以上。但是,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激增的速度远远高于商业地产人才培养速度。

 

  招商第六劫:被人员流失掏空

 

  培养人太慢,挖人成为首选。猎头公司挖人的渠道第一类是同行,比如万达、华润、天河城、中华广场等成熟项目;第二类是超市、百货等零售企业中的跨界人才;第三类是境外空降。

 

  通常,港资和外资公司比较难挖;在商业地产上做得好的本土公司屈指可数,华润和中粮的人员都比较稳定,因为许多人都是公司自身培养起来的,忠诚度很高。于是,更多的公司选择挖角,有一套标准化打法的万达成了“众矢之的”。

 

  随着大量挖角,万达的人员流动频繁。现在中国排名前80的猎头公司都在跟万达合作。据说这家公司每年花在猎头公司上的费用就有上亿元,而这些猎头首先会将那些百货体系“全部掀个底朝天”。

 

  招商第七劫:被浮躁之气熏染

 

  由于企业纷纷抢人才,整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在暴涨。根据赢才网后台数据,开发商招聘有6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招商总监,年薪开价为80万元以上。一个知名商业地产的招商主管,月薪可达2万元左右,还经常会收到竞争对手开出的100万元年薪的邀请。

 

  然而,水涨船高的年薪并没有留住人。通常是3个月、6个月就跳槽,真的拿得出像样业绩或者有潜力的人很少。部分招商人员,一二年前仍在招商专员的岗位上,在行业对人才需求大增的促进下,摇身一变,应市谋求更高的职位、更高的待遇。

 

  按现在的跳槽率,基本上1年不跳已经是超级稳定了。招商人员频繁流动,很难因地制宜地了解项目的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版权所有 南京赢想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63699号

//百度统计及商桥代码